|
中國科學院復雜航天系統電子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復雜航天系統電子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復雜航天系統電子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依托于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是中國科學院2013年批準成立的院級重點實驗室。 1.定位和主要研究方向 圍繞高密度星上處理、分布式空間探測、大規模星座等復雜航天系統電子信息技術發展需求,開展星上信息處理、復雜系統仿真、分布式空間系統三個方向的應用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研制智能處理、載荷管理、數據傳輸與測量控制等星上設備和仿真論證、集成測試等地面系統;面向空間科學和國家戰略需求提供復雜航天系統電子信息技術支撐;為空間中心總體性研究機構的定位提供系統工程技術支撐。 2.重要研究成果 實驗室曾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4項、一等獎1項;六部委聯合頒發的探月工程嫦娥二號任務、嫦娥四號任務突出貢獻單位獎;國防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4項、三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2項;其他省部級科學技術獎7項;17人次獲國家重大工程突出貢獻者和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及科苑名匠等稱號;全國及國際性競賽獎勵12項。 實驗室2013年成立至今,共承擔科研項目600多項,發表論文70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200多項,登記軟件著作權300多項。實驗室在載人航天空間站、探月工程、二代導航系列衛星、火星探測、高分衛星、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系列衛星等國家重大任務中,均承擔了科研任務。 在星上信息處理技術方向,復雜科學載荷集成與星務管理、星上數據管理等技術處于國內領先地位,承擔了月球探測、火星探測等重大任務的有效載荷集成任務,所研制的星務管理設備成功應用于載人航天、月球與深空探測及多項空間科學任務中;在國內率先開展了星上海量數據實時處理、星上高速總線網絡、星上綜合電子芯片化、星上智能處理方法、宇航級可穿戴Sip等關鍵技術研究工作,所研制的星上處理載荷目前占據國內在軌單機信息處理吞吐量和運算能力最強的領先優勢,在北斗導航和其他重大型號任務中得到批量應用。 在復雜系統仿真技術方向,發展了基于模型的復雜系統仿真技術,建成了國內首套針對空間任務概念設計階段的空間科學任務論證支持系統,瞄準未來空間科學任務面臨的極高測量精度、極惡劣空間環境等技術挑戰,以及大規模低軌衛星組網應用、分布式空間探測等迫切需求,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分布式空間探測敏感度分析及高維參數優化、空間尺度大規模結構/非結構離散化高精度仿真、不確定性仿真及誤差分析、空間頻譜認知與刻畫、深空探測極端空間環境效應仿真與評估、微像素質心定位等關鍵技術研究工作,已在空間引力波探測、低軌互聯網星座、近鄰系外宜居行星搜尋、小行星監測與防御、太陽系邊界探測等重大任務的仿真論證、系統建設和關鍵技術研究中占據了一定的先發優勢。 在分布式空間系統方向,瞄準宇宙黑暗時代直接觀測重大科學需求,開展了“超長波天文觀測陣列”任務論證和關鍵技術攻關,突破了三維基線設計、稀疏采樣重建、交叉定標、天基資源虛擬化等關鍵技術,聯合哈工大自籌經費研制的“嫦娥四號”搭載任務“月球軌道編隊超長波天文觀測微衛星”成功發射,首次獲得超長波連續譜和月球遮擋頻譜探測數據;提出基于稀疏采樣反演運動目標軌跡的分布式被動微波探測新機理,云、邊協同的微納衛星集群智能化應用新模式,并開展了任務深化論證;提出大視場三維重建、稀疏采樣時變源提取、分布式交叉定標與信號配準等新算法;突破了星間測距、時間同步和通信一體化載荷關鍵技術并研制了樣機,星間時間同步指標經地面測試優于3.3ns;引領了國內相關任務概念和關鍵技術發展。 3.人才隊伍現狀 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210余人,其中正高級20人,副高級81人。創新特區領域專家2人、主題專家組首席科學家1人,國家級各類專家組成員近20人,型號任務系統總師5人,有重要影響力的優秀年輕人才9人。 4.資源配置與條件保障 實驗室擁有面積約500平方米的空間任務論證大廳、面積約2000平方米的有效載荷系統地面聯試大廳、S波段自跟蹤接收站等。 5.主要負責人 重點實驗室主任:楊震 學術委員會主任:周志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