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動態 > 新聞速遞(頭條)

六十五年滄桑變,守正創新底氣足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六十五周年記

文章來源:中國科學報 | 發布時間:2023-10-14 | 【打印】【關閉】
  2023年是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以下簡稱空間中心)成立65周年。
  65年前,1958年的秋天,北京市海淀區西苑操場甲1號院里,來自中國科學院7個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忙著查文獻、調儀器、做實驗,他們做著一件絕密之事——研制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工程代號“581”。
  這年5月,毛主席指示:“我們也要搞一點人造衛星!”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聶榮臻迅速召開會議,討論衛星上天的工作,“581”工程由此誕生。為支撐“581”工程,中國科學院迅速成立“581組”,組長錢學森,副組長趙九章、衛一清。西苑操場甲1號院便是“581組”的工作地點,這座大約30畝的院落,成為了空間中心前身的所在地,趙九章任首任所長。
  65年來,從“中國科學院581組”到“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二部”,到“中國科學院應用地球物理所”,到“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這個研究機構的名字一直在調整更迭。直至2015年,國家開始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時,她正式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光陰荏苒六十五載,在她身上有兩樣東西卻從未變過:作為“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搖籃”的底氣實力和“高舉空間科學大旗,發展空間科學事業”的如磐初心。
  從“東方紅一號”開始,作為中國空間科學事業的開拓者,過去的65年,憑借扎實的創新實力,她創造和見證了數不清的“第一”“最早”“首個”。
  空間中心一直致力于空間物理和空間天氣前沿領域研究。太陽每天升起、落下,看似規律平靜,但不時地,來自太陽的爆發撞擊著地球磁場,把大量能量灌注到地球大氣,形成空間天氣,給人類生活帶來不便。1994年,魏奉思院士成立了中國首個日球物理數值開放實驗室,就設在空間中心一處不起眼的平房里。從這里起步,五年后,世界上首個空間天氣學重點實驗室在空間中心成立,比美國早了五六年,這也正是今天的太陽活動與空間天氣重點實驗室前身,目標是去了解災害性空間天氣的背后物理規律,形成空間天氣連鎖過程的整體性理論框架;從國家重大航天任務對空間環境安全保障的緊迫需求出發,將基礎研究成果向應用轉化,開展數值空間天氣預報研究和服務,保障衛星運行、導航、通信、電網與航天員安全。
  空間中心是我國最早、最全面地開展空間環境探測、研究的單位。1981年,我國第一個專用于空間物理探測的科學實驗衛星任務“實踐二號”從這里起步,空間中心承擔起“實踐二號”任務的科學總體工作和全部有效載荷的研制工作。10年后,這里又誕生了我國首顆專門測量近地空間帶電粒子環境及其對航天器影響的衛星“實踐四號”,在國內首次證實了近地空間帶電粒子對航天器的危害。
  空間中心是我國微波遙感技術的開創單位。1980年至2001年間,相繼研制出了我國首個微波散射計/輻射計、首個機載微波雷達高度計、首個綜合孔徑微波輻射計。在姜景山院士的帶領下,為“神舟四號”研制的主載荷多模態微波遙感器成為我國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微波遙感器?!版隙鹨惶枴敝械乃耐ǖ牢⒉ㄝ椛溆?,成功繪制出全球第一幅全月微波亮溫分布圖 “微波月亮” ,從此人類對月亮的觀測有了全新視角。
  1997年起,以空間中心研究員劉振興院士為代表的科學家,提出并主導實施了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科學衛星工程“雙星計劃”,與歐洲空間局的“星簇計劃”相配合實現了人類歷史上首次對地球空間的“六點協調探測”。從不起眼到刮目相看,“雙星計劃”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的空間科學。
  空間中心是探月工程主要發起者和參研單位之一。2004年起,空間中心全程參與探月工程一、二、三、四期以及火星探測、小天體探測等任務的方案論證,承擔了衛星或探測器有效載荷總體、載荷集成管理控制系統、有效載荷地面綜合測試系統、空間環境探測載荷、國際合作載荷、空間天氣保障等一系列重要任務,為探月工程任務和我國首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的圓滿成功作出重大貢獻。
  2008年起,空間中心開創性的提出并牽頭建設了我國在空間天氣和空間環境領域第一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子午工程),沿東經120°、北緯30°布局15個綜合性臺站,在中國國土上形成了一個十字形的地基空間環境監測網絡。
  2019年起,在一期基礎上,中心開始牽頭建設子午工程二期,新增16個臺站,形成沿東經100°、120°、北緯40°、30°的“井”字型布局,首次從地面實現對日地空間環境全圈層、多要素綜合的立體式探測??臻g天氣是全球性現象,作為“子午三部曲”的最后一步,“國際子午圈計劃”正在把跨越東經120°,西經60°的大子午圈利用起來,全球性空間天氣監測網的愿景正在快速變為現實。
  2011年起,作為工程大總體,空間中心牽頭實施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一期和二期,成功研制發射了我國首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 首顆空間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首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實踐十號”、首顆空間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太極一號”、首顆全天監測引力波電磁對應體的衛星 “懷柔一號”、首顆綜合性太陽探測專用衛星“夸父一號”一系列科學衛星,取得一大批國際矚目的原創性科研成果。過去的十年,見證了中國空間科學發展進入群星閃耀的新時代,如果說“雙星計劃”是舞臺首秀,中國空間科學衛星系列真正使我國走近了空間科學世界舞臺的中央。
  有理由期待即將于今年年底發射的愛因斯坦探針捕捉超新星爆發出的第一縷微光。2024年即將發射的中歐聯合空間科學衛星“微笑計劃”首次實現對地球空間大尺度結構的整體成像。中國科學家接下來將聚焦極端宇宙、時空漣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等國際前沿和優勢方向,直面兩暗一黑、太陽系和生命起源演化等重大科學問題,叩問蒼穹,勇闖“無人區”。
  新征程上,空間中心正走在我國空間科學領域的最前面,充滿力量,已經65歲的她仍是年輕活躍的模樣。她擁有800余名科研人員,其中近一半是40歲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員。這些最富創造力的年輕人們活躍在國際空間科學最前沿的舞臺上,也活躍在國家戰略發展最需要的地方。
  “我們將高舉我國空間科學大旗,繼續堅定信心、埋頭苦干,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深刻領會建設科技強國和航天強國的內涵要求,準確研判空間科學的發展態勢,積極凝練重大科學問題,扎實作好空間科學發展規劃,加快實現一批基礎研究突破,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舍我其誰的責任感,全力建設空間科學強國?!笨臻g中心主任王赤院士說。
  推動空間科學向前,拓寬人類認識邊界,積極搶占空間科技戰略制高點。道阻且長,行則將至,這是歷史賦予她的使命,也是時代賦予她的重任。我國空間科學已經迎來了實現重大發展的最好歷史時機,她注定會是中國空間科學事業的弄潮兒,也注定將在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上留下痕跡,因為后來者們在繼往開來,時代之夢亦方興未艾。

 

天天草学生妹